現在人們的手機儲存了越來越多包涵個人隱私的資料,不管是金融、身份或圖像等大量資訊 而為了讓使用者安全使用裝置,使用者驗證方式也一直升級。

時至今日,臉部和螢幕下指紋解鎖已成為最多機型採用的方式,也是目前人們最常使用的解鎖方式。

不過無論是臉部還是螢幕下指紋解鎖仍存在一些缺點,今天就來看看至今手機上出現過的生物辨識方式以及各自的優缺點。

 

實體指紋解鎖

 

 

在智慧手機上的指紋辨識,初期的感應區塊大多設計在手機背部,使用上還是有諸多的不便。因此,後來演變出,如 iPhone 和早期三星 Galaxy 系列手機般設計在正面,並和 Home 鍵整合的「正面解鎖派」以及像 SONY 手機般設計在側面,並和電源鍵整合的「側邊解鎖派」兩個派系。隨著手機追求高螢幕占比,如今「正面解鎖派」手機幾乎已經絕跡。
 

 

 

螢幕下指紋解鎖

 


 

 

2017 vivo 首度在手機的 OLED 螢幕上導入了螢幕下指紋辨織解鎖。快速、便利又不用犧牲螢幕占比的設計,被除了當時正在推 Face ID 的蘋果以外的大部分手機廠商採用。而除了光學螢幕指紋辨識以外,高通也推出以超音波為運作原理的 3D Sonic Sensor 技術,強調可透過超音波偵測指紋溝的 3D 深度資訊,因此有更高的安全性。

螢幕下指紋解鎖優點在於與螢幕整合,因此會有更好的全螢幕使用體驗;不過螢幕下指紋解鎖的辨識速度會稍微比實體指紋辨識器慢一些,尤其是超音波指紋辨識器,較容易受到螢幕保護貼的干擾,因此選購保護貼時必須更為注意。


 

虹膜解鎖

 

 

三星在較早的 Galaxy 旗艦智慧手機上,採用了虹膜辨識解鎖的方案,相較於指紋解鎖,虹膜解鎖的安全性、準確性都更高;但缺點也十分明顯,如成本較高、操作步驟繁瑣等,手機需要先開啟螢幕,然後將人眼放到指定的區域,方能完成解鎖,辨識速度較指紋和臉部稍慢。

 

而隨著 Galaxy S10 採用了螢幕下指紋解鎖功能,三星也宣布告別了虹膜解鎖;但由於前幾年疫情期間戴口罩會影響臉部辨識的效能,因此也讓三星曾經使用過的虹膜辨識機能重新引起討論。

 

臉部解鎖

 

臉部辨識解鎖在手機上應用其實早已行之有年,但都從未成為主流,因為之前的 2D 臉部辨識技術有安全性較差的問題。直到 2017 年隨著 iPhone X 的發表,蘋果大膽地在 iPhone 上使用了 Face ID 3D 臉部解鎖技術用於手機解鎖和行動支付,才讓臉部辨識解鎖進入主流市場。

但 3D 臉部解鎖不僅需要犧牲螢幕空間,配置採用 3D 結構光臉部辨識零組件亦會讓手機的成本上升。尤其後來隨著疫情興起,人們普遍需要戴口罩而更造成了許多使用上的不便,因此安卓機型也大多使用指紋辨識解鎖。


縱觀四種生物辨識解鎖方式可知,相較於安全性,人們或許更在意解鎖方式的快速和便利性。而這也不難想像,畢竟現在人一天手機要解鎖上百次,太慢的辨識速度,及太繁瑣的解鎖方式,注定難以在市場上推行。